BOB岁末年初,为了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2年行业评述和2023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
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环保产业也从传统型产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运用,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环保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环境监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环保企业的效率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2年的尾声,《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发布,意味着数据要素制度创新的大幕全面拉开,将为我国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提供强大动能,也为环境互联网+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为深远的发展契机。
2022年国家为加速生态环境监管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同时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要求,颁布了以下政策:
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提出,要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国家数字经济规划所要求的城市数字化建设打破了传统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为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元素,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相较于此前已经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有很多延续性,更有细化、强化的内容:一是在“真、准、全”监测监管要求基础上,提出“真、准、全、快、新”,强调新技术融合应用和生态监测;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自出台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来看,建设覆盖面更广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智慧化是共同点。二是将碳监测以专门章节(独立于“气、水、土”)进行明确,制定并落实《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碳监测市场有了明确的政策保障和较确定的市场前景。
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等部七部门联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BOB方案提出,拓展完善天地一体监测网络,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监测能力。
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境资金621亿元,较2021年增长8.6%。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等公开途径不完全统计,2022年环保服务类总资金额约66亿元(包括环境监测、监管服务、污染防治技术咨询、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生态环保产业结构快速优化,以综合环境服务、环保管家、智慧环保、“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为核心的现代环境服务体系加速形成,环境服务营收占比超过60%。对比整个亿万级的环保市场而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环保市场规模较小,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在环保行业升级的大趋势下,IT软件服务商、传统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企业、物联网企业均开始切入智慧环保领域。IT软件服务商涉足领域相对广泛,环境监测厂家环保相关领域科研技术实力雄厚,物联网企业GIS实力较强,各有所长。借着“数字化“东风,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联手传统环保企业,推动环保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落地。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用能监控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加快污染源自动监测检测、生态环境数据中心建设,将物联网、5G应用引入危险废物转运处置、环境宣传教育等领域,互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范围越来越广、效果越来越好,涌现出了一批能够增强生态环保综合决策能力、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效率、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的技术成果。
大数据技术凭借着自身种种优势,比如数据挖掘能力、高效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等,在推动环境技术进步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对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疫情之下,生态环境执法努力通过转变执法方式,推行“非现场监管”,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服务于监管的新型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用新型传感设备,包括小型化、低成本的传感器和高精传感器,前者可广泛布设,获取海量环境、厂界和排污口数据,后者可用于卫星、走航雷达监测。二是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新型传感设备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为新型设备提供数据校准;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载体及平台:通过传感器与卫星、无人机、出租车、自行车、手持设备等多载体,BOB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这些技术通过多元组合,构成了适用于多场景的新型环境监测技术。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碳监测推到了台前。但与常规污染物监测相比,碳监测精度要求高,监测难度大,各地政策也在指引“推进大气碳监测相关技术的融合应用,提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水平”,当前开展碳监测业务的企业并不多,相关政策标准也不完善,整个行业处于起步阶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已为一段时期内环境互联网+建设指明了方向。
环境互联网要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全局视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建设能力的提升,逐渐将现有的从以数据生产为重心的监测模式向数据生产与分析挖掘并重的深入性监测模式转型,通过各类新技术、新手段有力支撑生态环境形势研判、日常监管以及重大活动保障等环境管理业务工作,信息创新技术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真正发挥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主力军、先锋队作用。
近几年,BOB生态环境监测设备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环境监测网络将从省级到地级、到县级甚至到街乡镇级全面覆盖;环境监测范围由较窄领域向全方位领域的方向发展,各项监测指标不断增加;环境监测空间从地面向地下延伸,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十四五”期间,BOB温室气体监测、地下水监测、海洋监测、农村监测等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生态地面监测站点的覆盖程度,同时加星遥感与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提高监测能力,逐步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现阶段,我国智慧环保依然以大量生产数据为主,但对于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研判等工作仍浮于表面。BOB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不断在智慧环保领域推广应用,环境监测领域数据资源将整合其他信息,进一步开发和共享,从而为政府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对于排污企业而言,随着污染排放、碳排放等监测需求不断系统化、精细化发展,也同样需要环境管理数据及相关研判分析,从而更好地判断企业生产全生命周期各项排放指标完成率,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而获益。